汽车质量问题永远是大家的关注重心,但你有没有想过,造车的过程也需要靠工程师凭感觉去把控。这就有很意思了,要知道汽车是由几千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如果没有严谨的工艺和质量管控,飞驰的汽车随时可能歇菜,甚至有发生失控的危险。

这不禁让人好奇,到底有哪些造车环节需要依靠感觉呢?特别是「感觉」这东西虚无缥缈的,到底能不能造好汽车呢?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主观评价」需要有束缚

在汽车工程上,我们一般把「感觉」叫做「主观评价」。当遇到机器“测不准”的时候,它就能派上用场。其实从汽车设计到制造出厂这整个过程中,「主观评价」都有参与其中。

拿「主观评价」最盛行的设计领域来说,汽车在内外饰上的设计很多时候需要它,从草图的概念阶段开始,就需要面临从多张手绘或是电脑绘制的效果图,选择出最适合的造型制作油泥模型,以展现实际的3D造型效果。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但让人吐槽的是,有很长一段时期,虽然是由造型设计师来主导,但谁掏钱谁老大。所以在早前,几个人的主观感觉确实可能影响一台车的命运,比如能出现吉利美人豹、东风轿跑车这种奇葩设计,打包票不是设计师的本意。

交过高昂的试错学费,老板们也都知道一意孤行后就是万丈深渊,更加严格的造型设计评价流程与评审系统被推行,就是为了保证造型符合大众审美和产品定位。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一款新车的造型设计,需要经过草图绘制,制作3D油泥模型,最后再到样车的制造。

与此同时,汽车造型越来越受到很多规则束缚,是不能随意所欲设计的。比如跳灯的消失,就是其因为棱角形状对行人安全非常不友好。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主观评价」如果没束缚容易放飞自我,很可能导致评价不具备参考性。好在「主观评价」也是有一套严谨的评价体系来把控质量。因为有边界束缚,它不会脱出我们的控制,也因为有了它,“测不准”难题得以弥补。

解决了主观评价的疑惑,我们接下来可以对一些“测不准”问题进行梳理,相信大家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小知识,或许在日常用车中也能使用到。

原来这些都在使用「主观评价」

人的感觉玄之又玄,据研究,人耳可以区分大约1500种不同的音调,肉眼大约可以识别100万种颜色,鼻子理论上可以闻出1兆(万亿)种气味,这些都是目前机器无法实现准确测量的。因此在听觉、视觉,嗅觉使用感受上,至今一直在使用主观评价。

1)听觉

目前新车都会测量在发动机怠速以及不同行驶车速下的车内噪声水平,对车内的噪声要求国家目前还没有硬性规定,但是每个主机厂都希望打造良好的驾驶环境来吸引消费者。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车内噪声主要来源于发动机噪声,路噪和风噪。低速时噪音主要是发动机噪声为主,高速行驶时路噪和风噪就成为了主要因素。

在消费者惯性理解中,汽车噪声控制,噪声等级越低越好。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单一的噪声分贝很难描述声音的好坏,有时较高分贝的声音反而更觉得舒服。

比如新能源汽车在失去了发动机的背景噪音后,真空助力泵、转向机、水泵的高频声音都会变得突出,相比发动机声音更让人难以接受。特别是电动车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独有的电机高频电磁噪声反而却让人觉得更“吵”。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其中奥妙可以用人体构造学来解释,耳蜗的端部非常柔软,能感知低频声音,根部最刚硬,对高频声音敏感,因此在声音评价时,常常会遇到2个相同分贝值的噪音,听起来会有完全不同感受。

为了弥补噪声分贝值评价的不足,引出了声品质的概念。采用主观评价的方式,通过人耳直接去听,去感受声音是和谐还是刺耳,是否让人烦恼。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当然这也要看车型定位了,比如商务车的定位就是为乘坐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而跑车追求速度与激情的狂野,每个品牌的跑车都有自己的独有声浪让人听到时血脉喷张。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为了打造豪车形象,有的车企甚至会特意把车门的关门声营造的沉闷厚重,足见声音品质好坏已经成为汽车品牌的重要标志。换个角度说,关车门听声音被吐槽这么多年了,真挺委屈的呢。

2)嗅觉

材料气味常常具有欺骗性,有些好闻的气味可能对危害身体,比如油漆中的苯系物具有芳香味,有人闻着觉得是杏仁味。但是有些气味却非常特别,但是对人体却没有危害,比如榴莲味,喜欢它的人甘之如饴,厌恶的人会掩鼻逃离。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车内气味是多种挥发物的复合味道,根据现行的流程,工程师只会对于其中有毒有害的物质进行含量检测,测试数据只会告诉我们这种剂量会不会危害人体安全。但是你要问机器这种味道难不难闻,那就强人所难了。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汽车使用了大量的非金属材料,比如塑料,橡胶,织物、粘合剂、涂料等,这些材料受热后散发各种挥发性的物质,所以一到夏天车内就会散发各种奇怪的气味。

即使现在最高级的电子鼻也只能嗅出16种左右的气味,对于气味好不好闻,人的鼻子可比机器可靠的多。

汽车的内饰材料在造车前,气味鉴定员对每一种材料好好的闻一闻,根据气味的评价标准,打出自己心目中的分数,最后还要综合每个气味鉴定员的打分,看起来跟评委给舞台上的节目打分一样很有趣。

为了强化气味鉴定员的专业客观性,一些企业还会组建"金鼻子小组”,比如沃尔沃、上汽通用等企业就很早在做这方面的建设。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内饰材料会放入气味瓶中,经过特定的环境处理后,气味鉴定员会吸入气味瓶的气体,来评价瓶内气味是否刺激性和干扰性,为了保证结果的有效性,一般需要多名测试人员共同进行评价。

3)视觉

视觉的主观评价在造车过程中,算得上是最常见的主观评价了。为了彰显个性化,营造高端气氛,内外饰的表面处理工艺日新月异,对于金属漆、镀铬、木纹这些词儿我们也见怪不怪。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但对用于外观检测的仪器还是比较匮乏,目前主流还是只进行光泽度和色差检测。此外,相比单一的颜色和光泽度差异,人们反而对颜色的一致性更加敏感,好比一张白纸上的一滴墨水,颜色的蜕变让人觉得非常不适。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光泽度是物体的表面特性,代表对光的镜面反射能力,反射能力越强,看着就越光亮。可见光谱的颜色都可以可以由红、绿和蓝三种基本色按不同比例混色而成,通过测量这三者原色的数值,就可以对比2种颜色的差异。

座椅,方向盘,仪表板是人们经常触摸的地方,时间久了,一些浅色的内饰就会出现褪色和变色现象,虽然鲜艳颜色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感,但是考虑到不耐脏、易变色老化缺点,很多人心里不自觉的就把浅色系排除在外了。

变色的程度明显不明显,一般消费者能不能察觉出来,面对这些复杂的评价场景,检测仪器就有点束手无策了,还是需要依靠专业人员的目视检查。

汽车工程师:这些事,我们真是凭感觉做的……

内饰材料会进行耐磨性检测,采用直线摩擦或者旋转摩擦的方式模拟日常的耐久使用情景,然后通过目视评判试验前后的外观的变化程度。

AL频道小结

看了上面这么多的主观评价介绍之后,你是不是开始觉得“感觉”还挺靠谱的。工程师推行主观评价都是用于解决机器对复杂情景“测不准”的难题,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造车。

但感觉终究是感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数据胜于雄辩”,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出现更多的机器来代替人们进行主观评价,比如机器视觉技术可以用于检查产品的表面缺陷,大大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