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愈趋严苛的排放法规下,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是不可逆的趋势。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如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截止至2019年底已达到了381万辆,其中纯电动车保有量为310万辆。另外,新能源汽车连续两年增量超过100万辆,可见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了新能源汽车。

以往提到新能源汽车,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续航焦虑。但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和技术上的突破,如今的纯电动汽车续航已经普遍在400km以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新能源车主或预备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的续航焦虑。不过续航是不用焦虑,但慢慢又出现了充电焦虑。为什么会焦虑?根据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2020年7月充电桩运营数据显示,截止至7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34.1万台,其中公共类充电桩56.6万台,私人充电桩77.5万台。

再结合我开头提到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来看,就能发现充电桩配套问题依旧严峻。381万辆新能源汽车里刨除掉拥有私人充电桩的那77.5万辆,也就是说剩下的303.5万辆新能源汽车对应56.6万台公共类充电桩,车桩比约为5.4:1。虽然这个比例不完全准确,因为这303.5万辆新能源汽车里有部分车辆是支持换电技术的。不过56.6万台公共类充电桩里也存在坏桩、运维服务不足导致被燃油车占位、布桩不合理等因素,所以车桩比是存在一定缺口的。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不像燃油车那般“补能”方便,即便使用快充,基本也得需要30-60分钟才能充至80%的电量。所以当下情况是一边充电设施在增长,一边车主却在说充电桩不够用。充电基础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若增长速度跟不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那么无论是对新能源车主的用车满意度还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不过,这种情况或许将很快会得到解决。

早在去年3月,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就发布通知,明确补贴将从新能源汽车购置环节转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而在今年,“新基建”成为两会的高频词,同时充电桩建设跻身“新基建”,并开始进入提速阶段。按“新基建”的规划,2020年将计划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到2025年建设超过3.6万个充换电站,全国车桩比将达到1:1。

7月24日,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方案》内容主要体现在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规模应用,并提出到2022年,力争60%以上的创建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0%。紧接着8月初,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也提到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引导在城市群等重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超快充、大功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此同时,海南、四川、福建、河南等多个省份纷纷响应并发布政策,加快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充电桩行业将迎来一波热潮基本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

不过要想提高新能源车主的用车满意度,如果没有解决当下充电桩存在的坏桩、运维服务不足等问题,光靠充电设施数量的堆积是有限的。那么该如何去解决?

如何解决充电桩问题,是行业迫切需要的。这不仅让车主使用充电桩更为方便,对于充电桩运营商来说,也是可以提高充电桩使用率,快速回收布桩投入的成本。当下,充电桩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充电设备来看待,而是要将其视为一个涵盖充电、放电、储能、微网、运营、支付等多个环节的充电网络。

现如今不同充电桩运营商之间是没有互通互联的,如若实现互通互联将是充电桩产业迈向高速发展的第一步。此外,将充电桩网络与新能源汽车、车企以及能源网做到交互融合,让车企与充电桩企业数据互联去进行平台化,那么不仅是可以提高新能源车主的用车满意度,同时也将促进充电桩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举很简单的例子,当车主发现车辆剩余电量不足时,车联网能自动显示周围不同品牌的充电桩,并且不用再注册不同品牌的APP就可以使用,那么充电桩使用起来无疑会更加方便。

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保障和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与未来。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将再次获得大力助推。而对于充电行业来说,聚集桩资源为基础去为新能源车主、车企提供平台综合服务,也将是充电桩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