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7-30日,第二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省海口召开,本次大会以“共克时艰、跨界协同、合作共赢”为主题,为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突破新能源汽车市场化障碍,加快推进“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融合发展,由中国科协、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同举办。其中,在9月28日上午举办的“中德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合作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新发表精彩演讲。

电动汽车,电池,中德电动汽车合作

其主要观点与内容如下:

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德两国政府制定了明确的新能源汽车中长期发展目标;

2. 中德电动汽车合作项目包括:中德电动汽车及气候保护项目、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合作、中德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及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SGEC)等;

3. 在中德合作框架下的各项工作内容开展顺利;全面推动“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各项工作落实,积极开展中德双边科技合作。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葛策大使、史明德大使、李院士、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吴志新,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本届的海口论坛,能够在这里介绍近十年来中德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合作的情况,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向论坛举办方给予的精心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汇报的题目是:中德合作助推电动汽车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内容有三方面:

1.中德电动汽车领域合作的相关背景;

2.合作的成果;

3.中德电动汽车进一步的合作展望;

一、首先介绍中德政府间电动汽车合作的背景,刚才万主席包括葛策大使都已经回顾了我们中德合作近十年来方方面面的情况,我这儿仅针对中汽中心牵头的一起合作的一些情况。大家知道近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2019年达到70%,远超过能源的安全警戒线,为规避能源安全问题的重大风险我国实施了能源多样化的战略,汽车是石油的消耗大户,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电动化转型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新能源企业作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

习总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汽的时候也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对发展新能源汽车作出了全面的部署。为了适应汽车电动化转型要求,国际上汽车强国也加快了电动汽车的产业布局,为应对日益严格的碳排放的法规,国外尤其欧盟企业发展电动汽车积极性日益高涨,并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德两国政府均制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中国政府2012年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的目标,今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当中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新车销售要占比达到20%—25%。德国在2009年发布了《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规划》,明确了电动汽车的国家战略定位,并提出2020年和203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分别达到100万辆和500万辆的目标,两个国家在这个方面的战略上应该说高度的契合。

基于相同的发展目标和共同的美好愿景,2010年起中德双方就表达了在电动汽车领域合作的意愿,两国政府发表了《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提出加强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全面合作,此后双方政府高层持续的磋商,促进政府多部委联席会沟通机制得以形成,中方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质监总局五个部门,德方的交通部、经济技术部、环境部和教研部等四个部门共同建立了中德汽车战略合作伙伴联席会议的机制,连续发布了多个联合声明,在此框架下中德双方在电动汽车技术、标准法规、商业模式、充电设施、气侯保护等领域全面合作拉开了序幕。

二、这十年来中德电动汽车合作项目取得的相应成果。

中德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涉及到电动汽车推广的主要环节,合作项目涉及到电动汽车及气侯保护,电动汽车标准,电动汽车充电,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四大方面的内容,以及电动汽车合作平台,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的建设和运营等。

首先介绍中德电动汽车及气侯保护项目。2010年中国科技部和德国的环境部在电动汽车及气侯保护方面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具体工作由CATARC和德国技术转移公司GIZ牵头实施,重点开展电动汽车情景模拟分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等,2012年科技部与德国环境部《关于拓展电动汽车和气侯保护合作的联合声明》框架下双方在商业模式创新、可再生能源融合、低碳交通体系等方面启动了研究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合作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项目的合作分两期进行,项目一期合作涉及到电动汽车情景模拟分析,电动汽车标准研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研究,和电动汽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二期合作内容进一步进行了深化,拓展至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环境影响的评价,动力电池、产业链环境影响评价,电动汽车在城市物流领域的推广以及低碳交通出行等几个方面,合作研究的系列成果为中德双方电动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下面介绍第二个合作项目,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也是双方持续深入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在中德双方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中汽中心和GIZ作为双方的协调机构联合两国学术研究机构及代表性电动汽车企业共同开展车辆实际运营和项目的研究,中方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德方由经济能源部牵头,两国部委对项目研究工作给予了指导和支持,项目在北京示范实施,得到了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中汽中心和GIZ、VDI共同开展了整个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中汽中心、清华大学、德国莱茵TUB中心共同开展了课题研究,中德车企均提供了电动汽车开展实际建桩和车辆运行示范的研究工作。该项目旨在通过中德双方的共同研究、探讨不同场所充电技术设施建设与运营,从而提出通用和氢气的充电方针策略。项目研究工作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私人住宅小区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运营,第二阶段是在办公区域,包括办公楼停车场等进行。第三个阶段是在公共场所,如购物中心停车场、高速公路等,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研究工作找出了不同场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当中遇到的难点和障碍,探索了解决方案,为政府后期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了第一手参考依据。

项目研究的具体做法是从1000个潜在的备选的小区遴选了8个测试的样本进行充电桩的安装、招募私人用户并进行了为期90天的试驾活动,结合实际运营数据完成了住宅的分类和不同充电条件、商业模式、私人充电安全的流程,用户信息研究等四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整体运行90天,完成了34000多公里的示范运行,取得了大量的一手的数据。每个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充电条件的研究,也包括住宅小区、停车位,包括在小区当中跟物业公司的一些交流和磋商。商业模式研究从服务用途、充电方式、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安装流程的研究,重点研究了北京、上海、合肥、深圳等四个城市,从申报到验收使用的全流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用户信息的研究重点研究了用户的态度和车辆使用习惯等等,相关的研究成果被北京市相关部门采纳,为后续各城市充电桩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项目是中德电动汽车标准的合作研究。中德双方在电动汽车标准方面也有非常紧密的合作,组织形式为由双方汽车标准化机构合作组成中德标准化委员会,并成立电动汽车工作组,研究内容包括围绕充电系统、通讯协议、充电安全、充电站与智能电网等领域开展标准制定的研究工作,中德两国在电动汽车标准化方面的协调工作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进展,应该说成果非常的丰硕。在《中德关于电动汽车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框架指引下,中德双方就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化组织架构及标准体系,德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机构及技术路线图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磋商和研讨,由中汽中心和德国GIZ共同牵头组织双方汽车及相关行业的专家共同研究制定并持续完善了电动汽车的标准技术路线图,达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在电动汽车标准上的合作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

第四个方面的合作是中德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研究,电动汽车推广过程当中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是行业研究的重点和难题,2011年6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和德国环境部就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合作签署了独立谅解备忘录并确定中汽中心作为合作的支撑与协调机构组织开展了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可行性研究,建立了中德两国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研究领域定期交流的重要的平台,对中德双方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个方面合作的内容,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中德合作平台的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11年到2016年是电动汽车互动示范的阶段,从2017年开始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中国电动汽车创新支撑平台的合作阶段。第一个阶段以中德四个姐妹城市,中方是武汉、大连、深圳、上海,通过专家的研讨,专家的互访,示范城市的经验交流合作研究等形式展开了各项的示范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平台,在该平台的支撑下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合作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的合作成果。2016年在中国科技部和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的指导和支持下,中汽中心与德国国家氢能与燃料技术组织签署了备忘录,共同建立了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平台,双方就合作领域与主题,合作方式,组织架构,沟通和工作方式等达成一致,并签署了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平台的执行协议,万钢主席亲自出席并见证了合作协议的签署,持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直接的推动,至此创新支撑平台启动试运行,2019年11月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叶冬柏司长与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化基础设施部政策事务司司长Klaus Bonhoff博士共同为创新支撑中心揭牌,各项工作现在正在有序全面的推进过程当中。

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的组织结构延续了中德电动汽车互动示范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架构,有战略指导委员会、管理运营机构,研究领域协调机构以及中德合作四个层级的构成,为双方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开展相关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三、最后对未来中德电动汽车合作做一个简单的展望。

接下来我们将积极的推进在中国科技部与德国交通部2019年10月签署的《关于在创新驱动技术和相关技术设施领域继续开展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框架下开展各项的研究工作,深化和拓展合作伙伴关系,聚焦战略规划、继续安全、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商业模式、氢能供应等议题,联合两国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全面开展纯电动、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安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四个领域的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中德双边的科技合作。此外未来我们还将以电动化为基础积极探索与德国同行在电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领域的合作,推动中德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推动双边经济贸易平台的建设,全面带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际汽车产业融合的新高地。

以上是我对中德电动汽车领域合作情况的介绍和总结,希望与中德双方业内同仁携手努力,分享机遇,共创未来,谢谢大家聆听!

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