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变,二手车成为不少人的购车新选择。但有别于新车销售,购买二手车需要一定专业知识作支撑,才能在二手车市场淘到心仪车型。而大部分消费者都不具备这方面的技能,使得他们在选购二手车时面临不少困扰。

有鉴于此,一些商家推出了二手车交易平台,通过网络展现的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专业而二手车买卖服务。但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这类二手车交易平台也衍生出不少的问题。籍着315,轱辘哥给大家盘点二手车网购的消费陷阱,看看这些平台是真便利还是真坑?

发布虚假车源

发布虚假车源。这在一些无需资质认证的二手车发布平台较为常见,卖家会通过发布优质车源信息,配合较低的售价做幌子,吸引消费者到约定地点看车。而当买家到约定地点后,卖家会以“车辆已售出”等借口,诱导买家看其他车型。

更有甚者会提前收取买家定金,即便出现车源信息不符,卖家也不会退还定金,迫使买家选择其他车型。这类销售方式在前些年市场管理相对不规范时仍较为常见,但如今类似情况鲜有发生。

收费事项告知不清

收费事项告知不清。有别于新车的“包牌价”或“落地价”,二手车交易除了车身价还有许多收费项目,比如过户费、上牌费、外迁提档费、保险费,甚至还有贷款手续费、GPS安装费等等。这些都是二手车买卖双方出现较大争议的点。

一般全款购买二手车,本地车辆过户会产生相应的过户费用,外迁则涉及到提档落户费用,同时还有上任车主商业保险退保所产生的续保费用等等。而贷款购车则在此基础上还可能增加贷款手续费、利息,不同形式的车辆贷款还将产生GPS定位安装费用。

此外,一些二手车交易平台会产生交易佣金、检测费、服务费等。因此,消费者在购买二手车时,需向卖家了解各项费用的收费详情。

收取定金程序存在瑕疵

收取定金程序存在瑕疵。以往,作为中间商的二手车交易平台,会直接带买家到意向车辆所在地直接看车,久而久之,一些买家会绕过中间商直接与卖家交易,使得中间商损失相应的服务费用。

有见及此,如今大部分的二手车交易平台会要求买家先交纳数千元的服务费,再带买家看车,以此保证平台利益不受损失。

但收取定金的程序上,二手车交易平台会先收服务费,再出具服务电子合同。由此也容易产生一些纠纷,像是工作人员代收服务费引发的卷款潜逃,又或是合同出现不平等条约,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

交易合同存在霸王条款

交易合同存在霸王条款。不少二手车交易平台都会在宣传上宣称车辆经过数百项安全检测,保证无火烧、无水泡、无事故。但落到交易合同上,这些承诺却被含糊其辞、一笔带过。

同时,二手车交易平台为了保证自身权益最大化,都会在交易合同中带有“里程不负责条款”、“车况免责条款”以及重要信息约定不明等霸王做法。目的也是显而易见,即二手车辆在完成交易后,平台可以尽可能地撇清相应的关系。

侵害消费者隐私权、个人信息

侵害消费者隐私权、个人信息。无论是“卖车估价”亦或“买车询价”,大部分的二手车交易平台都会要求用户提供手机号码,并进行真实性验证。

一旦平台获取用户信息和买卖车意向,相应的平台电销人员会经常致电用户,询问买卖车情况。更有甚会在夜间来电推销,或是将用户信息在同类平台中流转,不少用户对此深感厌恶。

上述都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二手车消费陷阱,那么对于消费者而言该如何避免“踩坑”?实际上,国家近年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二手车行业健康发展,优化行业竞争格局。但落到实处,还得靠二手车行业参与者自律、诚信经营、提升服务水平才能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对消费者而言,购买二手车切记勿贪小便宜,不要被所谓的低价优质车源吸引,对于价格和车况在心中要有一杆度量衡。除了二手车交易平台或二手车市场,轱辘哥建议有意向购买二手车的朋友,可以在车型论坛、车友群,或是一些信誉较好的自媒体车商选购心仪车型,以避免“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