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本丰田2000GT的日文杂志的内容吸引了,赶紧拜托代购的朋友下单…我虽然没有这款车,但是我欣赏日本汽车杂志人,研究汽车的态度。

如果我说我是为了看懂日本出版的汽车杂志而自学的日语,你们相信吗?

信不信由你,事实就是这样。推动我学日语的,真的就是那些光看图片和排版,就知道硬货很多,但是因为语言障碍,只能看些图片看个爽的杂志。我觉得这些内容,如果不能够详细地研读,真的就是一种浪费。日文的汽车杂志,或者其他的汽车类读物,确实做得非常的细致、详实,看不懂的话,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大损失。

不管你对日本这个国家有什么个人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人对待纪录片、专业类杂志的职业态度,还有他们的出品品质,绝对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日本的出版业,其他领域我不太了解,但是在汽车领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细分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的类型。

一个是期刊类的,和我们国内的汽车杂志一样,是月更型杂志。里面会有新鲜的车坛资讯,新车试驾,业内新闻这样。当然这里面还有细分,新车类(有一些杂志是主力进口车,有一些杂志更关注K car)、改装类(连改装类也会按照风格、改装部位进行细分)、旧车整备类等等,不一而足。

一个是技术编集类的,“变速箱全解”“认识多连杆悬架”“24小时耐力赛C组赛车详解”“保时捷风冷史”等等。这些技术编集可以以汽车部位划分,也可以以汽车品牌为话题,还有大量历史类选题。

然后是第三种,是针对车型的细分杂志。而即使是针对单一车型,其中又可以细分为车型百科全书类(一款车的开发故事、工程师访谈、车型细节、技术规格等等)、改装类(就是车迷口中的改装天书)、整备类(按照车型细分的整备类杂志,会讲很多整备和翻新的细节,比如同一代车不同年款的细节区别)。

对于日本的汽车杂志,我觉得最恰当的形容词是,精耕细作。这也是因为日本的出版业长期以来的激烈竞争,而形成的一种差异化竞争的格局。

车评从业者多了,就必须靠作品的精彩程度脱颖而出。这是放在全世界都行得通的,我们做内容的人的立足之本。而当大家都有着不相伯仲的水平,还想要获得一席之地,另一个方法就是深耕细分领域,把自己打磨成某个特定话题里面的专家。

说起技术编集类杂志就想到《Motor Fan》,说到改装天书就想到《Hyper Rev》。

除了因为行业竞争所以引发充分的分工之外,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日本的杂志职能,有着明确的针对性。

期刊类杂志面向的是车迷和准车主,所以杂志的内容包罗万象;编集类杂志面向硬核车迷或者行业从业者,可以通过这些杂志系统性地学习某一个话题;车型的细分杂志面向车主,专门解决车主的用车、玩车问题。

其实对读者来说,针对性强的内容绝对是好事。这等于不用我自己做信息过滤呀。例如我就是个“下次一定”党,自然是买期刊综合类杂志过过眼瘾呀。一个媒体从业者,或者是以汽车企业为客户的广告公司,想要搞清楚什么叫“双A臂悬架”,不闹笑话,那就去研读编集类的。

而如果我真的决定买车了,或者我已经是某一款车的车主了,比如以我为例吧,我开斯巴鲁翼豹WRX的,我就去买翼豹改装天书,整备指导书当参考资料,放在枕头边,每天睡觉前看一遍,睡着前天马行空一番,给自己的车制定改装和整备计划,爽啊。

是的啊。这样百花齐放的汽车出版业,明确自己服务于车迷还是车主,不同的人各取所需,这就是一个汽车出版业界非常美好的生态。

可惜的是,我们的出版行业,还没有细分到服务对象,就已经凋零了。以前的汽车类杂志,内容真的是包罗万象,资讯、试驾、导购、改装、用车,每个版块全都有,大而全,但是很难找到一本针对单一话题的杂志,即便有,发行量相比于大而全的综合型杂志来说,也惨不忍睹,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

越细分,基盘越小,商业价值越低。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大而全的信息流,还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信息呢?是我们不需要针对性的信息,还是因为没有人做,所以找不到呢?

流量为王,和精细化分工的逻辑,某程度上是背道而驰的。

那么日本的那些针对某个车型的杂志,销量自然很小,发行量的广告价值很小,那么他们是怎么盈利的呢?背后的商业很简单。

车厂推出某一款新车,他们认为潜在消费者和今后的车主,是有必要了解这台车的。于是他们就委托(说白了就是付费买内容)杂志社,帮他们做某款新车的百科全书,从车系历史讲到开发理念,从开发背景到工程师访谈,从试驾测试到性能参数,从配置分析到购买建议……基本看完这本书,对这台车就已经有一个很彻底的认识了。这种书对于车厂来说,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宣传出口,比硬广软广的实际效率都更高。

不论产品形态是杂志还是视频,我们中国的汽车消费者需不需要这类产品呢?我觉得是需要的。那么中国会不会出现这种形态的媒体出品,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