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李书福
李书福用“买买买”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但外界更想看到的是他将如何玩转越来越多的拼图。
今年以来,新能源和新势力确实是很火,从股票到基金,从资本到媒体关注点,共同把这个行业推向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上。比如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和新品牌芝麻丁点大的事儿,乃至马斯克随便说的一句话就可以进入流量的漩涡,这也说明,这个行业,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从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神话的裂缝,到法系、韩系越来越难以进入到年轻一代消费者的眼里,时代正在划分,新的颠覆推动着传统车企不断走向变革的浪尖,没有什么愿意与否,准备好了与否,毕竟淘汰和存在很多时候仅在一念之间。
作为传统车企和中国乘用车第一销量的中国品牌吉利,最近也频频登上热搜,但是它的方式与特斯拉在新能源领域的名声大噪不太一样,如果说后者是新能源的标杆,那么吉利则是新时代“兼并重组、合资与合作”的表率,或许吉利称得上是汽车圈里的“猎人”:FF、力帆、腾讯、百度、富士康、盛宝金融、戴姆勒……
是的,熟悉套路的人似乎已经习惯,众多吉利“买买买”的消息,大多数是以辟谣开始,之后是“不予与评价”,再到最后是“承认,有过接触”,最后在大家似乎已经有些疲惫甚至遗忘之际,突然宣布之前的事儿都是真的,且成功干成了,令人唏嘘。
最近关于吉利买买买的消息其一是吉利入股FF,帮助贾跃亭造车。其二是吉利成功重组了力帆,导入枫叶汽车,吉利科技化转型再迈一步。关于李书福与贾跃亭的牵手,在外界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毕竟后者已经被定性为“骗子”,吉利将怎么收场?而历时两年多,吉利终于重组力帆,李书福下一步又将做出哪些举动?
为什么又是李书福?为什么不是长城或者比亚迪?这些疑问交织,让外界不得不再次审视李书福和吉利的思路,就像马斯克异于常人的思考一般。
回想起之前吉利数十场收购案,这些案例之间似乎又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理清李书福这些年来收购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抄底、需求、合作共赢等商业上最基本,也是核心的规律被吉利运用得炉火纯青,难道这就是商业的最高境界?
最有名的当属十年前吉利收购沃尔沃,十年后沃尔沃活了过来,而且还经营得不错。姑且不谈吉利用“放虎归山”、“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这样颇具智慧的运营理念,至少吉利用18亿美元撬动了近10年来的辉煌时刻,这就是抄底的魅力。因为李书福觉得,沃尔沃有技术有实力,缺的就是市场和钱,恰逢美国金融危机,正是抄底的好时机。
摸清了福特和沃尔沃的需求,再针对性地思考一些新的合作模式和商业模式,比如联合开发新的架构,把规模效应发挥到极致,再给对方主动权,最后把自己的索取放在最低的位置上,极大的诱惑力和未来,让对方根本难以拒绝。
在收购宝腾和路特斯上,吉利依然发挥了让对方难以拒绝的理念,要技术给技术,要产品给产品,要钱给钱,还多留给了宝腾0.1%的股权作为民族汽车主导权的代表。而吉利本身的诉求不多,那就是抢占市场,一起与宝腾分得利润,提高市占率,提高吉利的国际声誉,把利益放得更长远罢了。
在猎豹、华菱星马、力帆这样的收购中,吉利不仅看重了边缘化品牌抄底的好时机,而且龙头汽车企业的重组不仅是对即将破产的企业和品牌,甚至是对当地的产业发展、税收、就业等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只要吉利要得不过分,一般地方非常愿意扫清一切障碍,敞开怀抱迎接吉利的“临幸”。
大肆扩张自己的版图,吉利一方面是巩固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中的地位,特别是与各地方进行绑定,比如生产基地、地方资金、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必须扩张的道路上,可以分担风险,应对变局时代下可能出现的一些坏情况。
当然,在新能源转型道路上,吉利开足马力,希望更快获得成果。“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电动出行科技公司。”这是吉利新提出来的目标。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两年以来吉利可以在黑天鹅变局中破浪前行,频繁出现在与科技企业和新势力的不断接洽中。
今年年初,业界传出消息,吉利将以3亿美元入股蔚来,并为蔚来代工。关于事件的真实性固然是毋庸置疑的,在新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上吉利是落后的,特别是“蓝色吉利行动”的告吹和几何品牌滞缓,吉利特别需要一个能撑得起新路径的分支。不过没想到的是,半路杀出了合肥市政府,最后开出了比吉利更高的价格截胡了。
吉利错失蔚来这样一把好牌,内心是遗憾的,毕竟如果当时吉利拿下了蔚来,仅从财务投资的角度看,就是一笔丰沃的收入(合肥拿70亿赚了1000亿),如果再从品牌或者技术上做一些动作,那就不仅仅是股价和市值涨了多少的问题了。
所以无论是帮助贾跃亭造车,还是成功重组破产的力帆发展枫叶汽车,无论是与富士康合作代工造车,还是参与百度这样的科技公司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最近一段时间的步子与路子,充满无限激进,就好像赢者通吃一般,绝不放过任何未来可能的机会,哪怕是尝试和试错。
“只要能够实现合作共赢,什么模式都可以讨论”这是李书福之前在自己所写的文章中对吉利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思考。所以在行业变革中,吉利将触角伸展到更多的世界和领域,版图从中国各大省市,到瑞典、东南亚、美国,业务领域横跨乘用车、商用车、未来出行服务甚至银行,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在世界风云变幻之中,吉利的冒险之举真的能够件件都平稳着陆吗?一个最为明显的案例就是,2009年吉利曾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但在运营了几年之后却亏损不断,而后吉利抛售了这家公司。所以在不远的未来,吉利的版图到底是继续扩大,还是说在经历一些不可预测的难题之后,转而瘦身?想象空间很大。
毫无疑问,大规模收购所拼接出来的吉利帝国版图,显然已超出了当前行业已有的目标和想象。“猎人”李书福到底在狩猎着什么?就单件事情分析似乎可以看得懂,但把所有信息糅杂在一起,又处处充满矛盾,让人心生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