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汽车出海,不止翻番那么简单
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翻番,累计201.5万辆,同比增长104.6%,排名上升至全球第八。乘用车数量占主导,出口161.4万辆,同比增长1.1倍。
出海猛增“威慑”全球,隔壁韩国担心被中国车企赶超,马斯克判断中国将会重演日本汽车的出口浪潮。
2021年出口销量突破两百万辆的过程,并不是渐进式的。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0年,即使算上合资品牌的出口量,国内乘用车出口总量仅为76万辆。为什么销量偏偏在2021年翻番了?销量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谁是出口一哥?
在乘用车出口量超过一倍的增长中,上汽集团靠MG品牌和MAXUS品牌一骑绝尘,一家就贡献了近60万销量;特斯拉凭上海工厂猛增至前三,墙内墙外两开花;两位努力的“理工男”奇瑞与长城海外势头不减,销量同比全部翻番。在头部企业强势卖车的加持下,光是前六名的销量就占总出口量68%。
据统计,出口量TOP5的企业销量均超过10万,已呈现规模化趋势。其中,奇瑞与长城增长率超100%。
排名第三的特斯拉,则贡献了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大头。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全年出口量为31万辆,同比增长3倍。其中特斯拉出口16.3万辆,占整体销量52%。
上海工厂全年共生产超过48万台特斯拉,即全球有一半的车型来自上海,在全球供应链危机下保证了海外重要市场的供应。
排位第四的长城,2021年海外销量共计142793辆新车,同比增长103.7%。其中,截至目前,长城汽车海外累计销售量已突破90万辆,出口至170多个国家。其中,哈弗海外销量在1月-10月实现翻番。
排名第五的长安汽车累计出口10.9万辆,同比增长120%。据悉,有90%的销量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在沙特、巴基斯坦、秘鲁、玻利维亚等多个市场的中国品牌出口榜单中列首位。在巴基斯坦、沙特等国挤进当地世界品牌前五。长安在巴基斯坦出口量超1.5万辆,同比增长440;沙特出口量破3万辆,同比增长81%。
未进前五的比亚迪也有着较快的增速,2021年出口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00%。这得益于比亚迪在电动车方面的增长。据悉,2021年比亚迪登陆挪威,打开欧洲市场,并且在电动大巴等商用车领域获得不俗销量。
得益于成本优势,目前有日本、瑞典、新西兰、英国等多个国家采购或在当地组装比亚迪的纯电大巴,登录超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城市,已累计销售超6.5万辆。
暴涨背后的底层逻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中国汽车整车出口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是:智利、沙特阿拉伯、俄罗斯联邦、比利时、澳大利亚、墨西哥、埃及、英国、孟加拉国和秘鲁,上述十国累计销量97万辆,占总销量的50%以上。
中国自主品牌的出口流向,正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渗透。出口车型也从廉价低端车型,向着SUV与中高端轿车发展。
从2021年年汽车企业出口情况来看,各月出口同比均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四季度月均出口量超过20万辆,表现更为突出。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汽车企业出口22.3万辆,环比增长11.4%,同比增长54.0%。
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本土良好的疫情控制及供应链恢复速度是主要原因。相对完善的供应体系布局在全球,仅有少数高端零部件依赖进口。快速控制疫情,高效复工复产也让库存紧缺的现象得到缓解。
出口量的增长与中国制造业能力息息相关。中国的原料成本可能会比国际市场更低,这是一项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特斯拉上海工厂建设的高效率、生产的低成本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已成为中国向全球展示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的范本。
依托于本土产业链的领先地位与中国智能制造的优势,中外车企也可以更好地实现布局,实现中国生产、全球销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沈阳华晨宝马工厂与大众中国正在建设的安徽MEB工厂等均采用这一模式。
以美国为例,半导体零部件的短缺导致通用汽车业绩下滑近13%,全年都处于库存告急的阶段。这也导致车市变为卖方市场,据华尔街日报统计,美国一辆新车的平均售价达到创纪录的45,700美元,比去年同期高出20% 。
此外,中国车企在海外布局开始收获成效也推动了销量增长。
由于国内车市在2017年出现负增长趋势,车企纷纷开始寻找第二曲线。鲜有强势企业存在的出口,无疑是一个好的发力点。
2018年前后,多家自主车企都宣布了全球化战略制定。回顾过往,出口量名列前茅的车企,几乎都有在这一节点布局海外战略。
2017年底,奇瑞发布"WWW+计划,宣布开启奇瑞智能化新时代的全球市场战略。2018年,吉利表示将在海外出口上将有重大变化;长安宣布调整出海战略,扎根第三世界并筹备进军欧美市场;东风集团宣布海外中期事业计划,2020年海外销量达15万,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目标。2019年,长城汽车宣告开启全球化战略元年。
聚焦至企业,排名第一的上汽,在海外市场销售69.7万辆。其中出口59.8万辆,海外基地产销9.9万辆。自主品牌MG和MAXUS新能源车在欧洲、澳新等发达国家销量超过5万辆。
一位上汽的负责人表示,其海外产品的定价是按照市场化原则,根据竞品情况确定价格。得益于价格的合理性,销量不断增长,盈利性也在向好。此外,支撑销量增长的MG品牌和MAXUS品牌在海外有一定品牌影响力。
上汽入局欧洲市场的时间并不早,2020年才是其在欧洲整体市场上的第一个完整销售年度。在2020年,上汽大通在欧洲售卖碳积分也获得一定盈利,前述人士表示,平均一辆车可以通过积分获得4000欧的收入,全年积分收入大约在4000万欧。
与此同时,上汽正在加速开通通往东南亚、墨西哥、南美西部和欧洲的新国际航线,以支持进一步的增长。消息人士表示,该公司旗下的上汽-通用-五菱,也正加快在全球推出其广受欢迎的微型电动汽车。
奇瑞在巴西市场的销量处于第一阵营,在俄罗斯市场一直保持迅猛的增长态势。在智利,奇瑞SUV的市占率超过10%,整体海外布局偏重于东欧与南美洲。此外,奇瑞拥有10家海外工厂,拥有1500余家海外经销商与服务网点,布局20年的出口经验也为其增长提供了基础。
长城主要销量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沙特、智利等传统市场,其中哈弗品牌与长城皮卡是主要支撑。内部人士表示,哈弗初恋至今在海外已经积累了近2万个订单,在俄罗斯市场较受欢迎。而2021年长城皮卡全球销售23.3万辆,其中海外销售4.4万辆。
2021年6月,长城汽车第二家海外全工艺整车工厂泰国罗勇工厂投产。哈弗H6 HEV、哈弗JOLION HEV等产品实现海外本土化生产和上市。此后,长城还收购了巴西奔驰工厂,支撑产品交付。
依托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南美、中东5大区域营销中心,长城正加深海外本土化战略建设,建立外围营销网络。在未来的出海规划中,长城针对泰国与欧洲市场做出战略布局。
内部消息表示,长城为鼓励员工开拓海外市场,外派至泰国的员工一天补贴100美元。此外,登陆埃及、尼泊尔、文莱、巴基斯坦、老挝等新兴市场也在长城的计划之内。
汽车分析师、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也对自主品牌海外销量增长作出分析。他表示,上汽收购名爵与大通后,主要市场在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奇瑞、长安、长城等企业主要在中东、俄罗斯、东南亚与南美。这也代表着,具备一定资金规模与自主研发能力的车企,在国内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与市场数据,可以对海外市场提供更好的支持。
出海乱象
但对比传统车企,新势力的出海之路稍显坎坷。
最具代表性的爱驰汽车,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1676台,距离规模化出口还有一定距离。
2021年11月挪威新能源汽车销量中,蔚来ES8月销量91台,排名30;小鹏G3月销量68辆,排名37;小鹏P7月销29辆。
尽管造车新势力们针对停留在几千几百的销量,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不制定销量目标,布局为先”的回应。但这仍然难掩体系化布局的耗时性,全面出海一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出海”究竟是新势力们的毒酒还是解药一问,需要时间回答。
张翔表示,造车新势力的销量在国内本身也属于爬坡阶段,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在海外市场难以获得更多支持。但他们希望打造国际化品牌,通过在海外市场销售让业绩报表更好看。
此外,国际化定位在市场宣传中也会占据一定优势。目前,造车新势力在国内年销量都不超过十万台,如果大规模全体系落地,需要在研发、生产与维修保养等环节大规模投入资金,目前第一梯队在海外销量也仅有几千台,尚未达到盈利的规模,因此表现不如传统车企强势。
大航海时代?
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均秀出了自己出海目标,并加紧建设海外工厂、渠道与研发部门。
如今,中国汽车出口已经从单纯的卖车,变为技术、品牌、服务与文化多层次地输出。如何加深本地化服务,在品牌营销等方面响应不同地域的消费者需求,成为自主品牌新的必修课。
这推动着自主品牌与外资合作,通过经验互相赋能。
2022年1月,吉利宣布牵手雷诺进军韩国市场,利用雷诺-三星的釜山工厂在韩国生产车型,未来或将以此为跳板向美国免税出口这些汽车。新车预计2024年投产,有一定可能在韩国贴牌三星对外售卖。第一款车型可能会是基于领克01打造,并提供传统燃油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两种动力类型
合作中,吉利汽车输出平台和技术,雷诺汽车负责外观、品牌建设与销售服务,双方合作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打破了以往合作中,都是外资品牌输入技术,国产品牌负责渠道等合作关系。
2021年,全体系落地成为自主品牌也成为出海新宏图。
2021年10月,蔚来NIO House落地挪威,成为第一家采用海外直营模式的车企。蔚来将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直营店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商业模式复制到海外。虽然销量方面并未有很大突破,但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势力来说,打出品牌比卖车本身更重要。从产品、安全、数字化到服务链路的打通,已成为蔚来品牌的代表符号。
在中国电动车产业链已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的基础上,新势力无疑是出海崛起的一大希望。目前在政策鼓励与补贴刺激下,中国国内新能源市场率先起量,国内建立起较完整的电动车产业链。
与此同时,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也拉高了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成熟度。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未定、竞争激烈,各家车企“拼参数、重性能、强体验”。
与海外主流新能源车型相比,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具备性能优势。据麦肯锡统计,平均而言,参与测试的中国纯电车型的续航价格比约为21公里/1万元人民币,而国际车型的续航价格比约为11公里/1万元人民币。
过去,中国车企出海主要以贸易形式,是单纯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卖车。但随着出海潮来袭,自主品牌已经开始向经营转型,并进行成体系的规划。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带着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杀入全球市场。
立足于今日,在某一年出现成倍增长,或许只是为中国汽车大航海时代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