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那座天王山。

电动汽车

在虚晃几枪后,小米终于向造车扣动了扳机。

3月30日,因感冒身体抱恙的雷军,站上了小米手机春季发布会的舞台。预热够充分,全部观众都在等待的重头戏如约而至:雷军用略带沙哑的嗓音,深情地向米粉们说出那个曾被官方多次否认的事实——小米真的要造车了。

事实上,早在发布会开始的前几个小时,小米就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6.67亿元),雷军亲自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CEO。

但这个消息经过雷军亲口认证后,还是在米粉中引发了一阵情怀骚动。这个一手打造出小米帝国的企业家说,这将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决定亲自带队,并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未见其车,先闻其声,自带流量。在这之前,因崇拜乔布斯,创办出的小米又和苹果跑了同一条赛道,雷军被戏称为“雷布斯”。如今官宣下场造车,日后不免和马斯克同台竞争,网友又送了他一个“雷斯克”的名号。

一切都在预告,小米牌汽车终于要来了。

电动汽车

来源:小米官方

造车会迟到,不会缺席

当科技巨头们争相涌入造车业,将智能汽车作为下一个新战场,猜“下一个会是谁”也成为坊间热议。

很长一段时间,小米跟汽车有关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被看作是其迈进造车领域的信号。甚至是在2020年,小米只是联合兰博基尼发布了一款定制卡丁车,都让业界人士在各种猜测里激动了好一阵。

而过去几个月,小米造车更像是变成了一件全世界都知道却唯独小米不知道的事情。

进入3月,在更多确凿的信息传出后,小米造车的计划也逐渐浮出水面。19日,36氪曾独家报道,从接近雷军的投资方和车企高管等知情人士处获悉,小米集团正在快速推进造车事项,最快有望在1-2个月内立项,初步讨论的品牌定位与小鹏汽车类似,主打强科技属性的中高端市场。

26日,路透社报道称小米将与长城汽车联手造车。但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原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却直接在微博回应称“完全扯淡的假新闻”,而绯闻对象长城也出面否认了该消息。

从小米官宣的时间节点看,公司内部无疑加快了造车的节奏。根据雷军的说法,这些年来关于造车,自己在小米高管会上偶尔讨论过几次,但是直到今年1月15日,应董事会要求,小米才开始认真研究电动汽车行业。

电动汽车

来源:小米官方

虚实传闻之间,小米遮遮掩掩的态度背后,雷军的纠结和犹豫跃然纸上,不过这个看似临门一脚的事情,却并非轻易敲定。雷军更是直言,整个决策思考过程非常痛苦,“每天早上想出一百个造车的理由,晚上又用100个理由推翻”。

雷军分享了小米给造车做调研的经历。在过去的75天里,小米管理层经历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四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两次正式的董事会,进行了详尽的调研与论证,才做出了这个决定。

在不少行业人士看来,小米造车虽然会迟到,但大概率不会缺席。汽车业对雷军和小米来说,都不陌生。

早在2013年,雷军就曾远赴美国两次拜访马斯克。和硅谷大佬们见面聊泛泛的商业话题不同,雷军单纯对另辟蹊径、试图颠覆百年汽车行业的特斯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好奇特斯拉为何能够在一年时间里将30亿美元的市值做到超过200亿,在顺带试驾了尚未进入中国的特斯拉后,还完全被后者的智能化所震撼。

试驾结束后,雷军立即订了两辆特斯拉,一辆给自己,一辆给他参与投资的UC的CEO俞永福。从2014年开始,彼时不具备造车条件的雷军,果断选择以投资的方式参与到国内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中,其创立的顺为资本先后投资了蔚来和小鹏。

此外,小米在汽车领域也早有布局。根据小米公开的专利信息,从2014年开始,小米就在智能车机、智能座舱等领域都有涉猎。雷军则表示,对于电动汽车行业来说,虽然小米是新兵,没有任何的经验,“但我们有如饥似渴的学习能力、优秀的工程师,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金。”

根据腾讯报道,目前小米造车团队已经独立办公,并有多个小米内部团队负责人并入造车业务,其中包括人工智能部的多位管理人员。

小米造车的底气在哪里?

在众多米粉眼中,小米造车,似乎是一件众望所归的事情。以性价比高、价格厚道而作为立身之本的小米,是粉丝眼中将智能汽车价格打下来的希望所在。即便目前小米汽车尚未确定任何细节,但诸如“9.9万一台车”、“年轻人的第一款车”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在发布会开始前,小米公司的官微做了个调查,有近2万人参与,92%的人选择了“支持小米造车”。

雷军也在发布会上直言,从决定造车开始,自己就不再关心压力,只想为米粉造一款感动人心的好车。负责车企战略规划的李翔告诉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小米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会成为小米汽车很有力的购买群体,“毕竟小米一整套的整体效应可能会很吸引人。”

创立小米手机时,雷军曾经留下一句名言:站在风口,猪都会起飞。但造车这件事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也没有随随便便会飞的猪。

雷军坦言,他非常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动辄就是上百亿的投入,至少要三五年才能见得到效果。这对小米不是一个小风险,但创业十年的小米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电动汽车

来源:小米官方

发布会上,小米造车的积累则被雷军归纳为四点:1、小米做成功了很多次新品;2、有全球最好的生态;3、有米粉支持;4、有钱且亏得起。

这不是空话。从最早做智能手机起步至今,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经仅次于三星和苹果,位居第三,是国内手机界跑出来的一匹当之无愧的黑马。

之后进入不同的硬件领域,小米每入局一个新的品类,也总能搅动起这个行业。过去几年,小米把做智能手机的经验复制到了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笔记本电脑等诸多领域,不仅让小米极致性价比的品牌标签深入人心,而且围绕手机陆续投资孵化智能硬件,也形成了相关领域的生态圈。

伴随着小米生态圈的建立,其软硬件一体的研发能力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对于接下来的造车来说大有裨益,传统汽车的产品开发周期长,软件技术迭代速度慢,在汽车行业和消费电子行业的融合过程中,小米将会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也让李翔判断称,小米对硬件产品的理解没有对手,“这样的产品思维进军汽车行业,值得期待”。此外,他认为小米生态链的威力很大,“这个理念在汽车行业估计能出新的反应。”

与其他初创的造车企业相比,雷军口口声声感谢的“米粉”也成为了其入局的优势所在。据媒体报道,李斌在蔚来创立初期曾多次向雷军请教粉丝运营之道,而蔚来后来摸索出来的用户运营思维,也换来了羡煞旁人的用户忠诚度。

当别家还在通过各种渠道积累种子用户的时候,小米经过十年积累已经拥有大量粉丝,他们也有很大可能转化为汽车产品的用户,“小米要做什么车,首先要调研这群粉丝开什么车”,这种独特的粉丝文化所带来的用户基础是别家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电动汽车

来源:小米官方

不过,比起以上提到的这几点间接存在的优势,似乎都不如真金白银来的更直接。

雷军透露,“2020年底,小米积累的现金总量有1080亿元”。如果按照蔚来创始人李斌当初的论断,造车要200亿起步,小米至少已经有了上牌桌的资本。

不差钱的小米还差什么?

毫无疑问,当下的造车领域,正在酝酿比以往更加性感、规模也更宏大的故事。

在小米之前,已有众多科技企业跨界进入智能电动车领域,从苹果、华为、富士康到百度等巨头,无论公司的定位是手机、互联网公司还是制造业,大家都不愿错过这个来之不易的风口。

吸引这些玩家进入造车业的,是未来规模或将超过两万亿美元、极具想象力的汽车市场。这也成为众多科技互联网巨头眼中,解锁新增长空间的关键钥匙。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如今造车新势力们虽在产品销量、盈利能力上远不及传统汽车巨头,但却纷纷上演了市值反超的戏码。

一位汽车行业专家对未来汽车日报表示,“智能电动汽车很可能正在重复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路径,新晋造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象在全球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发生过,因为只有在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才可能实现。”

原金立集团副总裁俞雷也向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电动汽车是绝对值得大厂投入的超级大赛道,它代表着智能硬件的未来,它是互联网+智能化+新能源的总和。”

如今的小米也急需一个全新的故事。虽然其主营业务手机已经在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但从2017年开始,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都在逐年下降,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根据市场调查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手机全年出货同比下跌11%。而这个趋势对于智能手机收入在小米集团营收超六成的占比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在俞雷看来,从2018年到2020年间,智能手机厂商大都处于极度痛苦的死磕状态,“但随着后华为时代的来临,战略已经非常清晰可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拓展智能硬件的各种山头,进入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智能电动汽车,就是那座天王山。”

不过回到汽车行业,如今智能汽车行业的竞争环境并不算友好。市面上已经有一大批成熟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想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除了要学会与时间做朋友,还要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和产品路线。

电动汽车

来源:小米官方

即便新能源汽车比起传统内燃机时代,已经算降低了门槛。但是造车毕竟不同于消费电子产品,无论是难度还是涉及的产业链环节都不在一个量级,此前小米积累的经验是否可以还原到汽车产业上,在更详细产品规划问世之前还很难做出判断。

某合资品牌工厂质检员告诉未来汽车日报,造手机和造车,仅从生产制造环节上看,就有明显的区别,“智能手机的标准化程度很高,可以直接流水线外包,比如苹果就长期外包给富士康。但是汽车生产线讲究柔性创新,除了机床设备的研发和调试,还要进行冲压、焊装、涂装、总装这些环节,要求对整个流程的参与更深入。”

并且作为一个持续且长期投入的项目,对于现在的小米来说,账上的现金显然不能完全用于造车,如何平衡原有手机等业务与造车项目之间的投入也很关键。目前,小米只是确定了要造车,但是关于具体的产品定位、技术路线、代工厂等问题,发布会上雷军并未透露任何细节。

对此,有业内人士大胆猜测,小米很可能走消费电子的代工路数。“尤其是小米的很大部分资源设在武汉,恰好可以跟东风合作,而且东风乘用车一直比较薄弱,可以跟小米合作造势,东风有的是闲置产能帮小米造车。”

李翔告诉未来汽车日报,目前小米已经在考察一些标的,可能会选择收购一家车企。“生产迟早要把握在自己手里,在没有像手机界里的富士康出现之前,找一家小而美的车企挺好。”

对于短时间内难以获得生产资质地新造车来说,整车代工的情况极为普遍。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过剩,很多市场表现弱势的传统汽车品牌也都存在大量闲置产能。对于有强大品牌背书和充足资金储备的小米来说,无论是选择代工或是收购或许都不是问题。

李斌、何小鹏、李想……这些造车前业已成名的企业家殊途同归,前赴后继地走上了冒险的创业路。如今雷布斯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究竟能不能“吊打特斯拉”、在汽车业一战成名,还充满了变数。

但雷军似乎已经做好了余生all in的准备。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最后一句,“我们奋力向前,就像逆水行舟,与激流抗争勇进”,这一次,会成就一个了不起的雷斯克吗?